圣经与科学

7月 14, 2017

当今世界与青铜时代截然不同。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先祖只能通过想象来填补地平线外的未知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视野才拓宽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也逐渐被科学观点取而代之。

然而,当科学真相一一浮上水面,我们却意识到了人类的落后:早在几千年前,古老的《圣经》就记录了这些利用近代科学手段才能发现的真理。

圣经真的比科学更先进吗?

领先现代科学的圣经

圣经是在什么时候记录的呢?圣经最古老的书卷之一《约伯记》,记录于约公元前1500年的青铜时代。另一卷隐藏着诸多宇宙奥秘的书卷《以赛亚书》,则记录于公元前700年左右。

1. 悬空的地球

现今,地球悬浮在宇宙中是家喻户晓的常识。卫星照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睹地球全貌的机会。然而,人们是否从一开始就认为地球是悬空的呢?

“认为地球是被固定在某处或是被某物支撑着的思想在早期科学中占了主导地位。”

《圣经中的科学》

“认为地球是被固定在某处或是被某物支撑着的思想在早期科学中占了主导地位。” (《圣经中的科学》)

古人曾认为地球必须由什么东西支撑着才是合理的。因为世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就会自然落地,所以人类自然地假设地球也是如此。早期的宇宙观大多持有这样的思想。

直到十七世纪,随着万有引力的发现,人类才终于证明了地球悬空的原理。你知道吗?万有引力

过去,人们曾笃信“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固定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其他星体则绕着地球运行。这一学说后来因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提出“日心说”而受到挑战。根据“日心说”理论,地球与其他天体绕着太阳运动。然而这一模型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和接纳。伽利略甚至因为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带到宗教裁判所遭受审判。

无独有偶,牛顿曾试图理解为什么行星等天体绕太阳的运行轨迹是椭圆形。在正常情况下,物体应该沿直线运动,而不是椭圆形轨道,除非有某种力量正将这些行星吸引向太阳。然而这种“力”究竟是什么呢?

直到十七世纪后期,牛顿终于弄清将星体吸引向太阳的“力”是什么。与让那颗著名的苹果落地的“力”别无二致,这种力量就是“引力”。牛顿发现,引力是无处不在的,使得天体之间互相“吸引”。这一有力的证据一锤定音地证明了“日心说”,即,地球是悬浮在虚空并且绕太阳旋转。

然而,圣经早在3500年前就记录了这一事实。

约伯记 26:7 上帝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

在人类不知真相的蒙昧时期,圣经居然准确地记录了科学知识,其精确性诚然让人惊叹。

2. 水的循环

在科学能解释蒸发过程之前,人类只看到了雨水从天而降,却对水能升上几百公里的高空一无所知。然而雨水不断落下,大海却从不漫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古希腊人认为雨水渗入地下,形成了地下水。

直到16至17世纪,水循环理论问世,才打破了这种凭空想象的谬论。你知道吗?水循环

1580年左右,伯纳特·贝利希首先提出,江河的水量只与降雨本身相关。1647年,法国物理学家佩罗和马略特用科学方法证实了这一点。即便如此,人们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才逐渐接受这一理论。

在人类领悟这科学知识前,圣经早已生动地描述了水循环的过程。

约伯记 36:27-28他吸取水点,这水点从云雾中就变成雨;云彩将雨落下,沛然降与世人。

“吸取水点”描述了水的蒸发,而“从云雾中变成雨”则描述了水蒸汽凝结成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通过推测和猜想就能得出吗?对于青铜时代的人们来说,圣经中的这些记录简直就是谜一般的话语。

3. 地球内部构造

1864年,儒勒·凡尔纳发表了一部名为《地心冒险》的畅销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叙述了探险家穿过地表到达地球内部的历险过程。在科学家发现地心构造之前,人们曾经畅想进入地球内部展开神奇的历险。但二十世纪的科学发现揭示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是一个大火球,地心之旅是无法实现的。

你知道吗?地球构造

安德里亚·莫霍洛维奇首先提出地壳下面有第二层组织存在,也就是地幔。随后,宾诺·古登堡推断出地核的外核是一层液态物质。最终在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英厄·莱曼通过研究新西兰地震的震波图推测出地球的内核是温度高达5400摄氏度左右的固态铁镍合金。

惊人的是,约在3500年前,圣经早已清楚地记录了这一事实。

约伯记 28:5 至于地,能出粮食,地内好像被火翻起来。

我们生活在地球凉爽的表面上,要是没有先进的探测技术,谁又能想象地球的内核正在炙热燃烧呢?

4. 地球与宇宙

地球在宇宙中占据了什么样的比例呢?古人推测宇宙并不比地球大多少,并且宇宙只有地球、太阳、月亮和一些环绕地球运转的星星。在这层系统之外,是由固定恒星组成的外部球体。

随着科学的发达,人们才意识到宇宙的浩瀚和地球的渺小。

你知道吗?宇宙距离尺度

随着17世纪初发明了望远镜,人类得以更细致地观察球以外的世界。

随后,为了更精确地估算宇宙的尺度设立了称为“宇宙距离尺度”的一系列测量方法:

  1. 无线电反射:通过发射并接受无线电信号,利用信号在星体间反射的时间计算出太阳系近距离行星之间的距离
  2. 三角视差法:1838年由弗里德里希·贝塞尔初次设立,可测量100光年以内的距离
  3. 主序拟合法:用于测量银河系以内星体间距离
  4. 造父变星:1908年由亨丽爱塔·勒维特发现
  5. 白矮星爆发亮度测量:由埃德温·哈勃发现,尺度可延伸数十亿光年的距离
  6. 红移:1929年由德温·哈勃发现。这一测量方法使我们得以测量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并得出930亿光年这一数据

近年来,计算机算法通过数据分析估算出实际宇宙的大小至少是可观测宇宙的250倍。

注:1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5×1012公里

在这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就如一粒尘埃。先知以赛亚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记录了这一事实:

以赛亚书 40:15 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他举起众海岛,好像极微之物。

直到现在,人类仍无法观测宇宙的真实大小。以赛亚又是如何写下这些话语呢?

圣经:创造主的记录

比科学更先进的圣经是否让你惊讶不已呢?在记录圣经的年代,人们无法验证圣经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但是随着文明与科技的发展,圣经的话语一一得到了确证。

那么,圣经可能是按照人的想法记录的吗?至今,我们仍然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摸索前行。唯独创造天地的创造主能提前知晓万事万物。

创世记 1:1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查考圣经的话语,就会切实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气息。让我们继续研读圣经,认识这位全知全能的创造主吧。